在我国,慢性鼻窦炎(CRS)的患病率约为8.0%,且这一比例仍在逐年攀升。CRS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既往研究发现即使经规范治疗,术后2年CRSwNP复发率可高达55.3%。目前由于缺乏颗粒物在群体鼻腔中沉积分布的精确评价方法,使得我国鼻腔给药装置的开发处于空白状态。制备高递送效率的鼻腔给药装置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国玺教授、张亚副研究员、特聘教授董敬亮等医工交叉团队利用基于影像资料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和体外仿生实验相结合的手段,成功预测了不同中鼻甲手术后雾化给药的最佳粒径。该突破性进展对鼻腔药物递送体系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中鼻甲手术、不同药物粒径雾化给药沉积率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郑国玺教授、张亚副研究员医工交叉团队在国际鼻科学排名第一的杂志《鼻科学》(Rhinology Journal)(IF=7.2)上,发表以“不同术式中鼻甲切除术后雾化颗粒在鼻气道内流动和沉积的对比研究”(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nebulized particles in nasal airways following various middle turbinectomy)为题的文章。在此项研究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博士生马瑞萍为第一作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高级讲师田琳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郑国玺教授、董敬亮特聘教授、张亚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第一单位及末尾通讯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和榆林市产学研基金以及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该研究不仅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中的优越性,也展示了鼻腔空气动力学方法在鼻窦炎手术设计及提高术后给药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反映了二附院在上呼吸道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建立了成熟有效机制。
仅在过去的一年内,郑国玺教授、张亚副研究员、特聘教授董敬亮所领导的人体呼吸道气固两相流医工交叉研究团队以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为通讯单位已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JCR1区8篇)。根据爱思唯尔(Elsevier SciVal)数据库统计,在“鼻腔计算流体力学(T.17673)”细分领域,团队张亚副研究员3年内学术热度排名全球第5,国内第1。
编辑:任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