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华(右二)带领团队成员查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霍强
4月12日,是来自贵阳市的李女士“重获新生”的日子。
不久前,李女士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接受了世界首例预制胯骨-牙龈-种植牙复合体下颌骨缺损修复术。4月12日,她回医院复查,结果显示恢复良好。这宣告她正式回归正常生活。
“9年前,李女士因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来医院就诊。该肿瘤是一种牙源性良性肿瘤,已对患者颌骨造成了大面积侵蚀。当时,我们为她切除了部分下颌骨及牙齿。去年,李女士肿瘤复发,再次前来就诊。”主刀医生、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科主任魏建华说。
9年来,李女士由于部分下颌骨及牙齿缺损,工作、生活受到不小的困扰。这次求诊,她希望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把面部缺损一并修复。
“按照传统治疗方法,需要进行切除肿瘤、修复骨缺损、拆除钛板、牙龈成型、前庭沟成型、牙齿种植、修复牙冠等多次手术,耗时1年至2年。”魏建华说。
为了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痛苦,经过多次会诊,魏建华团队给出了颠覆性的两期手术方案:一期方案为完成肿瘤切除的同时,在患者胯骨上“种牙”。二期方案为把移植骨和“种”出来的牙齿整体移植到口腔缺损部位,完成修复。
“感恩魏大夫和他的团队,是他的精湛医术让我回归正常生活。”李女士说。
治愈李女士,正是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科团队勠力攻关技术、造福患者的一个缩影。10年来,魏建华和他的同事在国际、国内首创5项技术,先后成功实施巨舌症、颌面部巨大脉管畸形等疑难病例救治,为一批复杂颌面部缺损患者“造脸塑颜”,让他们重获自信、重返社会。
“我于2003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当时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工作。科室前辈热爱临床、聚力攻关疑难杂症的精神对我影响至今。”魏建华说,“医院赵铱民院士提出,医生分‘会、好、精、神、绝’5个级别。我们团队就是朝着‘绝’而努力。”
魏建华介绍,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每周三早上,科室成员集体学习颌面肿瘤、颌面重建学科前沿进展;每周五开展复杂疑难病例讨论、诊疗点评;每半个月邀请老专家、老前辈对科室的疑难重症病例治疗“找茬”——进行专业评价,寻找不足,总结经验,帮助年轻人成长。
魏建华团队还与医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及兄弟单位——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相关科室联合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遇到疑难重症时集体攻关。
“以李女士为例,我们在术前与医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设计排列种植牙,再匹配出合适的虚拟骨,运用3D打印技术完成手术导板制作。这为我们后续手术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魏建华说。
第一次手术,魏建华团队先为李女士行肿瘤刮治手术,减缓肿瘤进展速度,并在其胯骨上找到合适的移植骨,打上种植钉,再从患者上腭取黏膜作为牙龈组织覆盖到种植钉上,最后进行缝合,把种植钉“埋”在皮下。
“种植钉在相对无菌的环境下愈合良好,经过3个月的‘生长’,与胯骨完全结合,并形成了类似牙龈的结构。”魏建华说。
第二次手术时,团队就像把大树连同土壤一块移植一样,将在胯骨上种出来的“牙齿”——预制胯骨-牙龈-种植牙复合体整体移植到患者颌骨缺损处,并戴上牙冠,不仅一次性恢复了患者面形,还解决了牙种植问题,让原本1年以上的治疗周期缩短至3个多月。
像这样“移花接木”般的创新术式不是孤例,2023年,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科共完成手术2300余台,其中复杂颌面修复、重建手术500余台,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去年,我们完成了世界首例颌面部巨大脉管畸形导致半侧颌面部面容损毁的修复重建,帮助患者李先生‘卸下’了3.5公斤重的面部肿块,消除了困扰他多年的烦恼。”魏建华说。
据介绍,李先生左面部自幼有红色“胎记”。随着年龄增长,“胎记”不断增大,发展为巨大肿块,导致其左侧面容损毁、左眼几近失明。长期面部畸形造成他存在严重心理障碍。
接诊后,魏建华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并联合医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西京医院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眼科等专家团队,反复讨论,共同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序列治疗方案。
经过5年12次手术治疗,魏建华团队成功为李先生完成了大范围病变切除、数字化技术辅助的精确游离皮瓣切取和面部形态修复重建,并保留其面神经功能,重塑了眼鼻口耳器官形态,恢复了牙齿咬合关系。术后,李先生面形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最近,我们接诊了一名来自西宁的患者。她因患右侧腭部骨肉瘤切除了右上颌框底。我们将借鉴李女士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为其进行缺损修复和牙齿种植。目前,已完成了数字化设计,即将进行一期手术。”魏建华说。
“颌面肿瘤科诸多第一、首创,离不开一辈辈专家、教授艰苦创业打下的基础,离不开一代代颌面外科人接续奋斗的薪火传承。秉承医者仁心,攻克医学难题,造福广大患者,我们永远在路上。”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政委牛文光说。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