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也能手术治疗了。农历腊月二十七(1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麻醉手术部的全力协助下,成功为商洛一位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屈阿婆实施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一周,屈阿婆已能认出家人,手术取得显著成效。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自主完成的首例阿尔茨海默症颈深部超显微淋巴静脉吻合手术。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新突破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脑部功能逐渐衰退疾病,其具体引发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异常累积和Tau蛋白的纠结缠绕与该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脑内淋巴回流障碍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堆积,进而扰乱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促使大脑功能衰退。
颈部淋巴系统与脑内淋巴系统相通,通过加速颈部淋巴引流,可以有效排除脑内堆积的大分子蛋白,为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机制。
手术通过将阻塞的颈部淋巴管连接到颈部静脉,加速脑内淋巴液的流动和排出,减轻脑内代谢废物的堆积,从而逆转病情,逐步恢复大脑神经功能。
多学科协作顺利完成高难度手术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术前经多学科评估已处于中重度认知功能减退阶段(MMSE评分2分),表现为严重的烦躁不安、言语混乱、睡眠颠倒等症状,夜间小便次数多达数十次,需多名子女24小时轮流看护。患者家属在得知西安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团队此前已在医院东院区成功开展首例阿尔茨海默症手术后,立即前来求治。
陆港院区血管外科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手术部、伦理办公室、整形外科、精神心理科及医务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患者的病情、手术耐受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决定为屈阿婆实施超显微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
手术由禄韶英教授主刀,血管外科赵亮教授、主治医生刘超及医生岳阳协助。通过双侧3厘米的微创切口,在荧光显像导航下,使用放大40倍的荧光显微镜细致探查,成功找到该患者直径仅0.1毫米的堵塞淋巴管和3毫米直径的淋巴结。随后,通过超显微手术将细如发丝的双侧淋巴管与颈深静脉一一吻合,确保吻合后的腔管畅通无阻,实现脑内淋巴液的快速引流。
显微镜下串珠样的淋巴管
回流不畅的淋巴结
淋巴静脉吻合后淋巴结显影变淡静脉内淋巴液显影
手术共历时5个多小时,术后患者仅出血5毫升。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一周后拆线。
术后效果显著 患者重获新生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仿佛被“困在了时间里”,逐渐忘记过去、失去对现实的认知,甚至忘记家人和自己,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患者还可能出现烦躁、淡漠等精神症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术前,我妈妈非常狂躁,胡言乱语,喜怒无常。术后第一天,她就基本能与我们正常交流,还埋怨我以前对她太凶了。”患者女儿告诉主管护师。术后一周,屈阿婆状况不断改善,不仅能认出家人,情绪稳定,还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习惯,夜间小便次数恢复正常。治疗效果令家属非常惊喜。
扬帆再起航 陆港院区血管外科勇攀高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与筛查基地、国家首批颈动脉介入培训基地及卫生部外周血介入培训基地,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血管病诊治中心,科室在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影响力。
2024年,科室在主任禄韶英的带领下,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下肢淋巴静脉显微吻合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掌握了淋巴静脉显微吻合技术。搬迁至国际陆港院区后,科室积极响应医院号召,积极开展疑难复杂疾病的创新治疗探索,在与神经学科的密切合作下,成功自主完成了本例高难度的创新性手术,标志着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在疑难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
禄韶英介绍,目前该手术仅在全国部分医院开展,西安交大一附院已成功开展两例,治疗效果显著。这一创新手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将为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属带来新曙光。(通讯员 岳阳 王馨)
编辑:史耀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