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是世界防治哮喘日,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病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
5月6日下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西安地铁8号线土门站广场举办“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世界哮喘日主题义诊活动。活动通过科普宣教、精准筛查与吸入治疗指导,为市民传递规范化治疗理念,助力更多患者掌握“呼吸主动权”。
本次义诊活动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聚焦吸入治疗,守护健康呼吸,面对面为哮喘患者提供一对一咨询,重点解答吸入药物使用误区、装置操作规范及长期管理方案,帮助患者从“会用”到“用好”。
义诊现场
“原来吸药后要屏气10秒!以前用得不对,难怪效果不好!”经过医务人员现场演示干粉吸入器、气雾剂操作步骤,患者直呼“用了十几年吸入药,今天医生帮我调整用药方式后,胸闷明显减轻了!”78岁的张阿姨,患有哮喘病史20年,得知义诊活动后也积极来到现场进行咨询。
活动还面向市民群众进行了精准筛查,医护人员们不仅为前来就诊的群众进行了血压、指脉氧等检测,还进行了一氧化氮呼吸检测,以及发放呼吸功能调查问卷、科普宣教单等。
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约有3.39亿患者。它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带您了解哮喘的成因、症状及科学防治方法。
哮喘的典型症状
1.喘息:呼气时高调的哨笛音,尤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
2.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够用”,严重时需坐起呼吸;
3.胸闷:如同胸口压着重物;
4.咳嗽:干咳为主,可能持续数周,易被误诊为感冒;
提示:症状具有间歇性和可逆性,可能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消失.
为什么会得哮喘?
哮喘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父母患哮喘,子女风险增加3倍—6倍。
2.环境诱因: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空气污染、冷空气、烟草烟雾;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
3.核心机制:气道炎症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气道变窄,气流受限(见图1)。免疫系统的Th2细胞过度活跃,释放IL-4、IL-5等炎症因子,引发黏液分泌增加和气道高反应性。
诊断:不能只是“听喘声”
如果把我们的支气管比作一根“吸管”,哮喘发作时,这根“吸管”会因为过敏、冷空气等原因突然变窄(痉挛+肿胀),导致气流进出困难——这就是哮喘患者“喘不上气”的原因。而诊断哮喘的过程,就像给这根“吸管”做一次全面“体检”,找到它“变窄”的证据。诊断哮喘,需要做如下检查:
1.肺功能检查(核心项目)
舒张试验:如果第一秒吹出的气量(FEV1)明显低于正常人,且用药后改善≥12%,提示哮喘。
激发试验(敏感但谨慎使用):吸入少量刺激物(如组胺),如果引发“吸管”收缩(FEV1下降≥20%),说明气道高反应,支持哮喘。
2.峰流速仪(家用小工具)
每天早晚自己吹气测“最大呼气速度”,记录波动。如果早晚差值>10%,提示气道不稳定,可能是哮喘。
3.抽血和过敏原检测
嗜酸性粒细胞(血常规):这类细胞增多提示过敏倾向。
IgE抗体或过敏原测试:找到引发哮喘的“罪魁祸首”(如尘螨、花粉)。
4.排除其他疾病
拍胸片或CT:确认不是肺炎、肺气肿等。
痰液检查:看是否有感染或其他细胞成分。
治疗:分层管理,精准控制
医生会根据患者近期的症状频率、夜间憋醒次数、肺功能检查结果等指标,将病情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四个阶梯。每个阶梯对应不同的用药方案,并定期评估调整。
精准用药的三大原则
1.按需与维持结合
应急药物(如沙丁胺醇)快速缓解症状,控制药物(如ICS)长期修复气道。
2.优选吸入剂型
直达气道、全身副作用小,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吸入技巧。
3.动态调整剂量
通过哮喘日记和肺功能监测,像调节"药物油门"般逐步减量或升级。
特别提醒:
治疗需配合环境控制(如避免过敏原、戒烟),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者需同步治疗。
预防与管理:做自己的呼吸管家
1.规避诱因:
使用防螨床罩,定期清洗空调滤网。
雾霾天减少外出,运动前热身(寒冷诱发者可用围巾遮住口鼻)。
2.规范用药:
即使无症状也需坚持使用控制药物,擅自停药者复发风险增加70%。
3.监测病情:
记录哮喘日记,定期复查肺功能。
4.紧急处理:
若吸入SABA后1小时无缓解,或出现口唇发紫、无法说话,立即就医。
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哮喘是儿童病,长大就好了。
真相:部分儿童哮喘可能缓解,但成人哮喘需终身管理。
误区2:吸入激素会成瘾。
真相:ICS局部浓度高,全身副作用极小,安全性经数十年验证。
误区3:哮喘患者不能运动。
真相:游泳、瑜伽等适度运动可增强肺功能,建议运动前用药预防。
哮喘不是生命的枷锁。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积极管理,能让呼吸重新自由。若您或家人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早诊断、早控制是战胜哮喘的关键。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