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孔祥丽作为陕西省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来到受援单位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医疗工作。
这一年,高原的阳光、风雪,患者的期盼、新生,编织成一段难以磨灭的藏地记忆,让“医者仁心”在生命禁区,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时光匆匆,转眼间,援藏任务圆满结束。孔祥丽回望这段岁月,每一次救治、每一份关怀,都深深烙印在心。高原的艰苦与温情,更加坚定了医者的初心与使命。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孔祥丽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与温暖。
孔祥丽 神经内科副主任
初抵阿里,稀薄的空气是最直接的“挑战书”。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反应是他们要克服的困难。血氧仪显示的数值波动,急促紊乱的心跳,时刻提醒着高原环境的严酷。
但当踏入医院,孔祥丽看到患者眼中对健康的渴望,身体的不适瞬间被使命感驱散——我们,是跨越山海而来的“健康守护者”,要在这片生命禁区,辟出希望之路。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孔祥丽担任医院神经内科业务主任,主要负责神经内科临床及神经介入工作。日常查房、会诊及每一次救治病人都是与生命的温柔对话,更是一场“精准诊疗”的修行。阿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让疾病呈现出鲜明的高原特征,神经内科疾病常与缺氧、寒冷等因素交织。细致观察、耐心询问,孔祥丽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捕捉病根,用专业知识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对医者初心的践行,也是对高原生命的敬畏。
在这片土地上,孔祥丽深刻体会到,医术不仅是技术,更是心与心的交融,是生命与生命的守望。这份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孔祥丽在未来的医学征途中,更加从容与坚定。
介入取栓手术室里,是与死神竞速的“高原战役”。2024年10月27日,孔祥丽做了来到阿里的第一台取栓手术,当脑卒中患者被紧急送医,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大脑细胞的生死存亡。铅衣加身,孔祥丽和团队在高原特殊的手术室环境中,与缺氧带来的体力消耗、技术操作难度对抗,精准穿刺、导管到位、取栓……
当手术成功,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作了“值得”二字——这是高原医者能给予生命最珍贵的礼物。
平时孔祥丽还参加一些医疗保障、义诊巡诊、健康宣教等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着力在破解患者就医难题上耕耘。
在援藏工作中,多次参加保障及下村(普兰、札达、日土……)巡诊工作。在保障中,为来到阿里地区的人民提供有效的建议,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在巡诊过程中,深入乡村一线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面对面的医疗服务,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为村民们提供准确的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通过与当地村民和医生的交流与合作,孔祥丽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人生经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加坚定了为高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院期间,孔祥丽参与了医院的“三乙复审”工作,为阿里医疗“长远发展”添砖加瓦。那段时间,孔祥丽和同事们梳理诊疗流程、完善质量规范、优化学科建设,把内地成熟的医疗管理经验,融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日常。他们不是为了“评审通过”的一纸证书,而是希望留下一套科学、可持续的“医疗管理密码”,让这片土地的医院,未来能自主培养人才、提升水平,持续守护高原百姓的健康。
援藏一年,阿里的蓝天、雪山,是孔祥丽见过最壮丽的风景。那里有缺氧不缺精神的战友,有待患者如亲人的藏族医护同仁,更有无数双充满信任与期盼的眼睛。患者的笑容、同事的坚守,是孔祥丽收获最珍贵的礼物。回到西安,高原的风仿佛还在耳畔,那些与生命博弈的日夜、与藏地同胞共情的瞬间,早已刻进生命里。
这段经历,让孔祥丽明白“医者担当”的分量——它不仅是诊室里的救死扶伤,更是跨越山海的奔赴与坚守;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藏地情长,一生难忘。未来,孔祥丽会带着高原赋予的热忱与力量,继续在医学路上前行,把这份“生命至上”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让援藏的光与热,在更广阔的地方延续。
无论身处三秦大地还是雪域之巅,守护生命的热忱从未改变——因为生命的重量不分海拔,医者的使命永远在肩。
编辑: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