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心胸外科的玻璃窗洒在走廊上,39岁的患者小李(化名)在家属的搀扶下,双手捧着一面写有“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服务热情 护理精心”的锦旗,郑重地交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科室主任手中。“要是没有你们,我这条命早就没了!”他声音哽咽,深深鞠躬。这一天,他带着对心胸外科SICU全体医护人员的深深感激康复出院,而这面锦旗,成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SICU首例创伤性湿肺ECMO(V-V模式)支持病例完美收官的温暖注脚。
飞来横祸,伤情突变
从骨折手术台到SICU生死关
不久前,小李因高处坠落伤导致左跟骨开放性骨折,紧急送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急诊手术。然而术后,病情并不稳定,小李出现了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下,生命危在旦夕,被紧急送入SICU进行治疗。
转入SICU后,小李的病情进展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患者痰液粘稠如糊状,普通吸痰无法缓解,血氧饱和度一度跌到80%以下,极度不稳定。”SICU主管医生贾澄辉回忆道。每小时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同步完善胸部影像学,支气管镜下反复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当CT提示“创伤性湿肺”时,科室主任康云帆第一时间牵头,组织ECMO团队展开紧急会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康云帆迅速判断患者肺功能严重受损,常规呼吸支持已无法维持生命,必须启用ECMO。在康云帆的统筹下,主任金磊当即部署相关准备工作,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技术突破
首例V-V模式ECMO为肺“减负”
这是科室首例为创伤性湿肺患者应用V-V模式ECMO,“ECMO就像一个人工肺,能让受损的肺部得到休息和修复,但它的运转需要医疗和护理团队极致的精准度。”康云帆强调。在他的指导与金磊的具体操作协调下,医疗团队精准配合,顺利为小李实施了V-V模式ECMO,为受损的肺脏“减负”,为生命续航。
合力攻坚
7昼夜守护换来生命转机
在康云帆的统筹协调与金磊的全程跟进下,护理团队每小时监测血气,医生精准调整抗凝剂量;每小时检查管路固定情况,防止管道移位;用恒温毯维持患者体温在36.5-37摄氏度,避免低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从每毫升液体的精准控制,到每一次疼痛评分的及时干预;从口腔护理时防止黏膜受损,到用防压疮气垫床每小时交替减压,这些渗透在24小时里的护理细节,以及康云帆每日查房时对整体治疗方向的把控、金磊多次bedside评估对方案的细化调整,让小李在第7天成功撤离ECMO,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患者度过危险期,所有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后续经过巩固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李的身体状况持续好转,迎来了出院的日子。
出院当天,小李的家人特意定制了锦旗。“住院这些天,看着康主任每天统筹全局定方向,金磊熬红了眼盯细节,护士们一小时查一次房,我们都记在心里。”小李的妻子说着,将锦旗递到医护团队手中。金磊接过锦旗,笑着说:“这是我们该做的,患者康复就是最好的奖励。”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团队协作的见证。”康云帆表示。首例创伤性湿肺患者ECMO治疗的成功,标志着科室在危重症创伤救治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而背后,是医护团队在康云帆的带领、金磊的协同下,用专业、耐心与担当,在生死边缘为患者撑起一片晴空。
编辑:朱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