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口腔疾病,一旦发病,剧烈的疼痛和明显的不适感会严重影响生活。什么是疱疹性口炎?它如何找上门?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认识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疱液,或经飞沫传播等方式在人群中快速扩散。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过度疲劳、感冒发热、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下,潜伏在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就可能趁机活跃,引发疱疹性口炎。患者的口腔黏膜会出现成簇的小水疱,这些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伴随明显疼痛,严重影响进食和说话。
易患人群有哪些
1.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这个阶段的孩子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是疱疹性口炎的高发人群。
2.免疫力低下者
包括营养不良、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接受放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身体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
典型症状有哪些
1.全身症状
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乏力等。婴幼儿因口腔疼痛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绝进食等情况。
2.口腔症状
发病初期口腔黏膜充血红肿,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常见于牙龈、舌头、颊黏膜等部位。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浅表溃疡,伴有剧烈疼痛,导致患者流涎增多,进食和吞咽时疼痛加剧。
患病后该如何应对
1.及时就医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尽快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临床表现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延误。
2.规范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因疾病由病毒感染引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对症治疗药物:若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控制剂量,避免擅自用药。
口腔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含漱液或局部涂抹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暂时缓解疼痛,改善进食和休息质量。
3.加强口腔护理
治疗期间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漱口水或清洁剂,防止溃疡面受到刺激。
4.调整饮食结构
选择清淡、温凉、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烂面条、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过烫、过硬的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损伤。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促进黏膜修复。
五、如何有效预防
1.增强免疫力
日常坚持适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2.做好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儿童应由家长协助清洁口腔,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口腔清洁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漱口水。
3.保证营养均衡
日常饮食要多样化,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奶制品、瘦肉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4.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疱疹性口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餐具、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应单独清洗消毒,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5.保持环境清洁
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对生活用品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毒滋生传播。
多数疱疹性口炎患者经过规范护理和治疗,7天到10天可逐渐痊愈。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溃疡面积扩大、牙龈明显肿胀出血,或合并其他感染等情况,病程可能延长,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确保安全康复。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