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 秋意渐浓 这四招可应对“秋燥”“秋悲”

时间:2025-08-24 08:36:15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处暑已过 秋意渐浓 这四招可应对“秋燥”“秋悲”

运动  遵循“微汗原则”避免阳气外泄  处暑后运动应遵循“不累、微汗”原则

fcb969ef9efce7c3daa99551af16bd29.jpeg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医生说

8月23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即“出暑”,这一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盛夏的酷热即将退场,天气将逐步迈向凉爽。此时人体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而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正是平稳度过换季期、增强体质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遵循节气规律,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多方面做好调整,让身体平稳适应季节变化?日前,记者联系采访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医生唐浩程,唐浩程给出了具体建议。

起居

顺应季节变化 筑牢身体“防护墙”

作息上遵循“早睡早起”原则。相比夏季,早晨可稍晚起身(建议7点左右),既能保证充足睡眠,又能让身体逐步适应凉爽的清晨,有效缓解“秋乏”。着装方面,“洋葱式穿衣法”是应对温差的最佳选择,即从内到外搭配轻薄、中等厚度、保暖三层衣物,早晚添加外套抵御凉意,中午根据温度适当减衣,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损伤脾胃。室内环境则需重点关注湿度,可通过加湿器或在角落放置水盆,将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的适宜范围,预防干燥引发的呼吸道不适。

饮食

以润燥益气为主 避开两大禁忌

处暑过后饮食需紧扣“润燥、益气、生津”三大关键词。唐浩程表示,具体可根据需求选择三类食材:清热安神类首选莲子、百合、银耳,煮成羹汤食用,既能缓解暑气残留,又能安抚情绪;滋阴润燥类推荐梨、蜂蜜、芝麻,梨可直接食用或煮水,蜂蜜搭配温水饮用,芝麻可磨粉加入粥中,可有效缓解“秋燥”;健脾益胃类则以山药、薏米、茯苓为佳,这些食材温和养胃,能增强脾胃功能,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消化压力。

同时,饮食上有两大禁忌。一是别贪“最后一口凉”,冰奶茶、冰镇西瓜等即使再诱人,也需克制,处暑后脾胃阳气逐渐减弱,寒凉食物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二是少吃“燥火食物”,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刺激类食物会加重体内“燥气”,同时建议将烹饪方式换成清蒸、炖煮,减少对

身体的刺激。

运动

遵循“微汗原则”避免阳气外泄

处暑后运动应遵循“不累、微汗”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间以早晨为宜,此时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适合的运动类型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疲劳或大量出汗,需及时休息,避免阳气过度外泄。

情志

欲驱散“秋悲”需保持乐观心态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肺主悲”,入秋后万物逐渐凋零,易让人产生悲伤、低落的情绪,若不及时调节,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唐浩程表示,想要改善这类情绪,可通过保持乐观心态,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物,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也可多与亲友交流,通过倾诉心事、分享日常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建议走出室内,参与户外活动,在欣赏秋日美景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让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此外,练习深呼吸也是不错的选择,每次吸气后屏息3~5秒再缓慢呼出,重复几次能有效平复心情,舒缓身心压力。(记者 王江黎)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