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记者从西安交大一附院获悉:该院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过程中,将脑瘫的早期预警难题作为重点攻关方向,联合全国12家医疗机构,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首次构建6月龄至2岁婴幼儿脑瘫风险智能预测模型,突破了“确诊晚、干预迟”的临床困境。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及相关国际医学影像刊物,为脑瘫早期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
该模型将脑瘫风险预警窗口大幅提前至6月龄,为康复干预赢得关键时间。研究证实,对高风险婴儿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运动、语言、认知能力,帮助部分轻症患儿接近正常发育水平,甚至融入普通学校、参与社会劳动。这意味着减少了“终身依赖型”残障人群的比例,提升了社会整体人口的功能素质。
研究团队发现,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皮质脊髓束、大脑脚、丘脑及豆状核的异常信号或萎缩,是脑瘫的五大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团队创新性地构建视觉列线图模型,将复杂医学影像转化为直观风险评分,风险概率一目了然。模型在383名患儿的多中心验证中表现卓越,同时,检测仅需常规磁共振成像,适宜在资源有限地区推广。
该院医学影像科主任杨健介绍:“一岁前的脑神经可塑性犹如春苗逢雨,此时干预事半功倍。”
脑瘫居我国儿童致残性疾病首位,脑白质损伤是主要诱因。传统临床确诊多延迟至2岁后,错失神经可塑性黄金干预期。此次创建的模型首次实现基于基层普及的常规磁共振成像图像对脑瘫的早期精准预测。
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未来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开展跨国多中心验证,推动“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智能体系落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脑瘫早期信号的识别能力,进而完善整个儿童健康管理体系,惠及儿童的发育健康。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