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当代年轻人经常感觉,“啥时候都乏。”到了秋天,不少人都感觉到明明睡够了8小时,白天却还是很累,开会时忍不住点头,走路都带 “拖沓感”,这其实是秋天和阴雨天气联手给身体开的 “季节性玩笑”。
“秋乏”其实真有科学依据
秋乏可不是偷懒,而是大脑在悄悄调整状态。夏天日照充足时,大脑会分泌较多让人心情愉悦的血清素;入秋后日照减少30%,血清素会跟着减少,而帮助睡眠的褪黑素却会变多。因此,就算白天也容易昏昏欲睡。
更关键的是,处暑过后暑湿还没消退,脾胃会被湿气影响,生成气血的能力变弱——简单来说,就是身体转化能量的效率会下降。哪怕吃了东西,也没法高效变成活力,就像手机后台没关程序,电量就会悄悄往下掉。
可以试试起床后先喝一杯温白开水,快速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唤醒代谢;要是赶时间,也能在刷牙时轻轻踮脚或转腰,用1分钟碎片化运动激活身体,比久坐发呆更能提神。
阴雨天气的隐藏影响
连续阴雨天气也会让身体感觉到不适。低气压环境下,空气中的氧含量比晴天低,大脑会自动用想睡觉的方式减少耗氧;湿度超标的时候,身体散热会受影响,睡眠质量也会变差。
更要注意的是,雨天总宅在家里不动,血液黏稠度会升高,对中老年人或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不太友好。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下,哪怕绕着桌子转几圈,也能改善血液循环。
所以,怎样能缓解“秋乏”?
生物钟校准术
秋天可以适当提前入睡,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就算雨天也别赖床。起床后拉开窗帘,用自然光或暖光灯唤醒身体。
睡前1小时别碰电子设备,拿本纸质书看看,或者听听白噪音助眠,刚好呼应秋日的氛围。
能量补给菜单
多吃深绿色蔬菜、坚果,能补充镁元素,缓解肌肉疲劳;适量吃些瘦肉和动物肝脏,补充铁质,改善乏力感。饮食上兼顾健脾祛湿和补充能量,比如喝碗杂粮粥、吃点清蒸鱼,下午也可以搭配清淡的加餐,既能提神,又不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室内充电模式
选些适合在室内做的轻度运动,比如靠墙站一会儿、做些简单的拉伸,或者轻轻跳几下,既能唤醒身体,又不会打扰到别人。
每天抽点时间动一动,改善血氧循环,比躺着刷手机更能解乏。运动后记得擦干汗水、换上干燥的衣服,别让湿气趁机入侵。
但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及时去医院。连续两周睡够了还是觉得累,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选择内分泌科;夜间容易憋醒、早上起来血压偏高,选择心内科;还伴随心悸、胸闷、头晕,选择神经内科。
编辑:朱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