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西北大学第一医院组织了一场聚焦脑卒中防治的多学科联合义诊,用专业力量为市民筑起抵御卒中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义诊现场,一支覆盖脑卒中诊疗全流程的义诊专家团成为最大亮点——西北大学第一医院脑科病院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心身科核心力量,同时携手急诊医学科、超声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关键科室专家共同坐诊。
不同于常规义诊,专家们通过“深度科普+精准指导”,从市民最易察觉的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典型症状入手,结合真实病例,生动讲解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要点,让原本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因素,细致拆解筛查方法,根据问诊群众的年龄、基础病状况量身定制控制方案。




为了让健康评估更直观、更全面,医院还贴心提供多项免费服务。血压测量点前,医护人员仔细为市民记录数据,及时提醒血压异常者注意事项;血糖检测点旁,等待结果的市民与专家交流着日常饮食习惯;颈动脉超声筛查室内,先进设备精准排查血管隐患,为市民的脑血管健康“把脉”。


脑卒中作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正逐步突破年龄界,青年群体发病率显著上升。“脑卒中已不再是老年病。”西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脑科病院院长赵钢指出,青年发病并非偶然,而是多重诱因叠加的结果。许多年轻人忽视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的筛查与控制,任由血管硬化隐患在体内累积;高油、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再加上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若本身存在心脏问题,尤其是房颤或先天性心脏疾病,会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顺流而上”堵塞脑血管,就会引发脑卒中;此外,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吸烟等行为,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识别脑卒中?
专家支招牢记“120口诀”:“1”看面部是否对称,有没有口眼歪斜;“2”看肢体,一侧肢体有没有无力和麻木;“0”看语言表达是否有困难,或者有词不达意、听不懂别人说话的现象。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疗救治,因为脑卒中救治“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一分钟,就可能有更多脑细胞受损。
除了早期识别与救治,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问题同样备受关注。义诊现场,针对脑卒中康复周期长、易留后遗症等特点,西北大学第一医院已构建起“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康复体系。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康复的“医院局限”,患者在医院接受急性期治疗后,医院会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将专业康复指导延伸至社区;康复师还会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家庭康复训练指导,从肢体功能恢复的动作训练,到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全程介入、精准服务,大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