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至15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促会健康数据与数字医疗分会、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第十六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数字赋能医疗,智慧守护健康”,汇聚医学、生命科学及工程科技等多领域顶尖院士与专家学者,共话医工协同创新的前沿趋势与未来发展,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线上同步直播。

11月15日上午,大会主论坛在浐灞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韩德民院士、詹启敏院士、赵铱民院士,陕西省政协孙科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别朝红常务副校长,陕西省卫健委戴文学巡视员,陕西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安军处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吕毅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雷利利常务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辛格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李昂院长参会。开幕式由中国医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民主持。

别朝红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已成为全球科技核心主流,健康产业加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与创新药领域高度依赖进口、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挑战,坚持医工交叉融合、推动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是产业发展与国家健康战略的关键支撑;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校持续推进“6352”工程与“1121”融合机制,深度整合学术、临床与产业资源开展联合攻关,不仅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更自主研发国产ECMO等成果实现多项“卡脖子”技术突破;面向未来,西安交大将弘扬西迁精神,携手各界深化医工交叉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医企合作与国际交流,以坚实技术创新和高效成果转化,为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孙科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医工协同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疗技术升级的“加速器”,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引擎”;陕西作为科教医疗大省,坐拥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及丰富资源,为医工协同创新厚植了优质土壤,他充分肯定西安交大及一附院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认为其为全国树立了典范、助力了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他提出要锚定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需求聚焦攻关,深化协同联动健全“临床需求—研发—转化—产业”全链条机制、凝聚“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强化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与创新激励,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韩德民院士致辞指出,数据奔涌的时代下,健康数据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解锁生命密码的新“钥匙”,数字医学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医疗信息化,更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数字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上正带来革命性提升。为推动数字医学落地,韩院士提出三大关键路径:一是夯实数据基石,打破“数据孤岛”,在安全前提下实现互联互通;二是推动工具普及,让AI算法与决策系统成为医生日常的“智能听诊器”;三是深化跨界协作,组建医学与数据科学、工程领域的“联合战队”,共同攻关。展望未来,他期待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数字健康新范式,形成“筛-诊-治-管-防”全程闭环,让医疗突破医院围墙,成为无处不在的连续性服务。

吕毅院长主持发布2025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进展一:《两项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从零设计“人工神经开关”实现从“造结构”到“创功能”的跨越》;进展二:《柔性可植入颠覆性贴片,实现无电池细胞内精准给药,开启靶向治疗新纪元》;进展三:《全球首款!医工交叉点亮“复明之路”,复旦团队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登上Science,从可见光到红外光,打开“超越”生理极限的感知之窗》;进展四:《Science重磅!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细胞组学 Stereo-cell 技术,开启百亿细胞大数据时代,被誉为“生命浑天仪”》;进展五:《生命观测进入“透明”时代:清华全球首创组织“玻璃化”技术,重构三维生命观测能力》;进展六:《AI智药新范式:上海交大团队攻克变构药物设计难题,登


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雷利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李昂主持。



韩德民院士作《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疾病与主动健康》主题报告,围绕“主动健康时代意义、共性疾病共性特点、MDT合作共享共赢、面向未来共享愿景”四大维度展开阐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病负担沉重、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严峻挑战,传统医疗模式已难以适配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亟需探索构建AI赋能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能医疗新模式。报告提出,要以AI技术赋能主动健康管理,推动医疗模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深度转型;通过搭建数字化大模型、智能分级诊疗平台及三级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可及性的显著提升。

樊代明院士作《肿瘤防治新理念》主题报告,深入阐释中国医学界首创的“肿瘤整合治疗”理念——其核心立足肿瘤生物学本质,以患者整体获益为根本导向。报告提出“整体整合医学”理念,倡导以人体全局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学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重构涵盖全病程管理、全症状控制、多学科协作,以及医、工、患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生态,持续为肿瘤患者带来福祉。同时,报告系统解读了分层治疗策略,强调需针对不同肿瘤类型与患者个体特征实施精准干预,通过“抗癌—控瘤—扶生(保人)”的分层管理路径,实现肿瘤防治的科学高效推进。

赵铱民院士作《从精准操作到智能协同·医用机器人研究的新进展》主题报告。他深入阐释了数字化口腔医学、再生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多学科融合在口腔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展望了口腔诊疗智能化发展的未来路径。他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多任务、多设备的协同操作,有望显著提升外科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为口腔医疗带来变革。

詹启敏院士作《数智科学赋能现代医学发展》主题报告。他表示,健康数据与数字医学的深度融合是顺应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兴起的必然选择,他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数智科学如何赋能现代医学发展,强调了数据驱动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构建未来医学新范式的重要性,有助于优化疾病预防、精准治疗和康复管理全链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公平性。未来,我国健康“数智科学”发展要注重医学科学研究范式转变、构建公共健康保障新模式、提升医学实践转化、完善健康医疗数据治理体系,健全相关伦理和法律规范。

吕毅教授作《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科技创新进展》主题报告时介绍,近年来学校紧扣国家医疗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交叉为核心抓手,深耕医学与工科深度融合。依托“6352”创新工程与“1121”产学研融合机制,学校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上,全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完善陆港院区规划,重点部署“9+4+N”医工交叉项目,在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斩获系列突破。同时,通过搭建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化博士后联聘机制,夯实科研根基、赋能多学科团队协同创新,并借助创办高水平国际期刊、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展望未来,西安交大及一附院将继续立足国家需求、聚焦医工交叉前沿,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医工协同,智创未来。”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已成功走过十五载历程,持续推动医工领域与科技前沿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向生命科学领域深度渗透、融合共生,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瞩目成效。第十六届年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往十五载深耕积累的成果总结,更是对未来医工协同创新路径的开拓与展望。西安交通大学未来将继续汇聚各界智慧、激发创新动能,以科技之力赋能医学进步,以医学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陈佳琦)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