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爷今年76岁,他有13年2型糖尿病病史和7年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一直不甚理想。半年前,他的左足第1足趾无诱因出现发黑坏疽,伴随持续性疼痛,自行换药后病情毫无起色。他曾前往外院接受降糖治疗和创面处理,多次截趾术后,因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未得到有效改善,残端仍反复出现缺血性坏死,坏疽持续进展,累及截除后的趾部残端组织。
今年6月,杨大爷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足中心。入院时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左足第1足趾缺如处可见发黑创面,附着少许坏死组织,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血红蛋白仅69g/L,提示中度贫血;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大幅超标;分泌物培养检出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提示双侧多部位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多条动脉血流信号微弱,右侧胫前、胫后动脉近段更是完全闭塞。结合病史与检查,杨大爷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坏疽、2型糖尿病足(左 Wagner4 级)、2型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且危急,保肢难度极大。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内分泌代谢病院院长李亚查看患者后,要求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科主任马卫国、主治医师白姣立即组织介入诊疗科、骨科、临床药学室、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科室专家联合会诊,为杨大爷量身定制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初期,医护团队首先通过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将患者空腹血糖稳定在5.8-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4-11.8mmol/L,为后续治疗筑牢基础;同时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板稳斑药物,并行创面清创换药,同步纠正贫血,全面调理患者身体状况。
抗感染是治疗的关键一环。针对分泌物培养出的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医护团队及时启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密切监测炎症指标变化。数日后,在患者身体条件初步改善后,介入诊疗科主任张安吉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顺利解决双侧股动脉狭窄及胫前、胫后动脉闭塞等问题,重新打通了下肢血运通道,为创面治疗创造了必要条件。
血供改善后,创面愈合需要耐心与精准调控。主管医师白姣及时调整清创方案和用药,严格把控血糖、血压、内环境等关键指标,创面治疗师张帅、杨东亮每天清创、换药、骨水泥治疗,仔细观察创面变化。从入院时的发黑坏疽,到介入治疗后第4天创面开始好转,再到第14天坏死组织逐渐脱落、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历经20余天,患者复查显示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标志着感染得到完全控制,并顺利停用抗生素,直至第70天创面基本愈合,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
如今,杨大爷已顺利康复,即将出院回归正常生活。这场与糖尿病足的 “较量”,不仅展现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复杂糖尿病并发症诊疗方面的深厚积淀,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显著优势。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从紧急干预到细致护理,医院用专业与担当为老年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也为同类疾病的诊疗积累了宝贵经验。
编辑:朱春娇